一夜之間,瘟疫佔領了整座島嶼,
一個古老的帝國也面臨東西交戰的關鍵時刻……
一個島國的命運,掌握在誰手中?
★帕慕克親繪封面★
★《紐約客》年度好書肯定★
羅仕龍(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衛報》、《洛杉磯時報》、《出版者周刊》、《旁觀者》等國際媒體佳評如潮
「帕慕克的書永遠會是該年度必讀之作!」──《書單》
「這部小說是帶著對這些秉持自由主義的英勇領袖之敬意及欽佩而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 構思長達四十年、費時五年的書寫
結合《大疫年紀事》的寫實記敘 《鼠疫》的道德抉擇 《十日談》的感性情懷
成就這部貫串東西文化對峙、國族政治衝突的百年史詩鉅獻
在遙遠的東方,各國都可瞭望的一座海洋上,明赫利亞小島──帝國最邊緣的一員,靜靜佇立。有一天,瘟疫爆發了,本就紛爭不斷的小島也立即陷入叛變的混亂中。
蘇丹趕忙派了專業的疫情處理政務官趕來,主導島上的隔離政策,企圖壓制疫情,人口占一半的穆斯林島民對於這位基督徒政務官無法心服口服,不肯聽從其指令。雙方僵持不下,直到一場謀殺案上演。
疫情迅速蔓延,蘇丹趕忙加派人馬,一位派了第二位人手,這一次是一位穆斯林醫生,再度引發島上半數的基督徒島民不滿。命案真相始終無法大白,染疫死亡的人數節節攀升,眼看著疫情可能爆發到小島之外,蘇丹只好派軍封鎖該島,島上的人們接下來只能靠自己對抗疫情……革命英雄、本土志士紛紛崛起,構成一部企圖接近「想像的真實」的殖民文化抗爭史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構思長四十年之久、耗時五年書寫,造就這部結合溫疫與政治的史詩巨作。創作期間歷經了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他將其於疫情期間的恐懼感注入小說人物的內心,讓他們同樣充滿對於疫病的憂懼,文字飽含對瘟疫流行之際的政府權威、民族情感、人生價值觀的深刻省思。帕慕克對國族政治的反思之深遠,甚至在出版後遭人指控為汙辱土耳其、煽動「仇恨及敵意」的作品。面對這些風波,帕慕克如此辯護:「這部小說是帶著對這些秉持自由主義的英勇領袖之敬意及欽佩而寫。」
▍本書特色
1.東方與西方的兩相對峙、大歷史與文學敘事的相互覆寫、家與國的多元定義,一向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寫作之路上投注全部心力的議題,《大疫之夜》集多重元素於一身,兼以新冠疫情期間的觀察與思索,對想像的城市描寫之細緻,有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喬伊斯筆下雋永的都柏林、福克納筆下寄託生命矛盾的約克拿帕托發郡。這是帕慕克寫作生涯迄今為止最浩瀚的一部作品。
2.在二〇〇六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帕慕克的作品與言論就持續引發民族主義者不滿。本書推出之後,很快就遭到有心人士指出本書有「侮辱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之嫌。然帕慕克回應,本書「本書不曾有一絲對英勇建國者或凱末爾不敬之意,反之,這部小說滿是對這些秉持自由主義的英勇領袖之敬意及欽佩。」於創作自由仍遭政府高度壓制的當代土耳其,帕慕克始終展現不畏強權的直言批判姿態。
3.小說敘事者直到故事的最後才揭露自己歷史學家的身分,帕慕克試圖塑造「革命英雄」的典範,藉此重省東方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思考,藉由虛構的島嶼與帝國思維交戰的故事,再度思索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何自我定義,與他者之關係。傳染病元素上承薄伽丘《十日談》、狄福《大疫年紀事》、卡繆《鼠疫》,堪稱屬於後新冠時代的當代瘟疫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