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那裏有女人自己的色彩、氣息,與解讀,還有情感空間……
★☆本次紀念新版調整☆★
1. 新增收錄諾爾貝文學獎得獎致詞摘錄
2. 新增台大台文所鄭芳婷副教授二〇二四再版導讀
3. 參照白羅斯大使館聲明,將舊版書中出現的「白俄羅斯」一詞改為「白羅斯」
二戰期間,蘇聯曾發動近百萬名女性上戰場,過去所有被認為是男性的崗位都有她們的身影,舉凡狙擊手、砲兵、坦克兵、游擊隊、空軍飛行員等,不單只有我們習以為常中的後勤、醫護人員,然而這些身影在戰爭中失去了女性的面孔,戰爭結束後這些女性又陷入長達四十年的沉默⋯⋯
█關於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
作為二戰勝利者的後代,戰爭書寫對於亞歷塞維奇這些曾經的蘇聯人來說並不陌生,然而,一直以來書寫戰爭的作品這麼多,她為何還要繼續寫?關於戰爭的一切, 我們大都是從男人口中得知,我們被男人對戰爭的理解、感受所俘虜,連在討論戰爭時使用的語言也是男人的。亞歷塞維奇想問,爲什麼女人不能捍衛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語言和感情?戰後過了數十年,這些女人的戰爭仍舊不為人知,因此,這就是她所想書寫,關於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
█耗時多年,歷經數百位訪談,以及審查部門的阻擋
本書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之一,以她承自俄羅斯口述傳統,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的「文獻文學」新體裁,將多人的獨白集結起來,譜出一首首眾聲喧譁式的複調音樂;自己則相對隱身在這些受訪者的聲音之下,將訪談資料裁減與組織,並且放入自己的提問與思考,藉由當事人的集體見證和現身,還原她理解中的真實。然而,耗時多年,歷經數百位訪談下,這些作品一度無法出版,遭到不少出版社的拒絕,甚至遭遇審查部門的刪改,直到戈巴契夫開始改革後, 才付梓出版,當時印刷量高達兩百萬冊。而在同一時間,隨著書的出版,她收到了大量信件,來自更多渴求訴說、被聽見的女性,終於,這些聲音找到了出口。本書另有收錄當時審查部門刪改的內容摘錄,以及作者與審查官的對話。
█寫戰爭,更是寫人
這不是一部關於女英雄的歷史,也不是在歌頌國家勝利的作品,亞歷塞維奇猶如靈魂的史學家,將書寫著墨在人的心靈與精神上去反思這究竟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歷經過戰場的女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她們又如何理解自己經驗的一切。這是蘇聯在二戰勝利國敘事下的另一種聲音,這些女人活過兩場戰爭,先是槍林彈雨的戰場,接著是回到日常受困女性傳統框架的戰場,戰爭從來沒有遠離過她們;無論是被看作在前線勾引男人的蕩婦,或是因為會想起血的氣味、死亡的模樣而對任何紅色物品感到恐懼,還是那在訪談前後反覆不定,有時陷入自我審查而不斷推翻,無法輕易說出口的真實。
◆「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 ◆
本書是烏托邦系列五部曲中的首部曲,此系列為亞歷塞維奇耗時數十年,訪談超過千人所寫下的「蘇聯」人聲紀錄,內容橫跨二戰、蘇聯對阿富汗戰爭、車諾比事件至蘇聯解體,留下這段長達七十多年的歷史見證。在書中,讀者能夠看見一場社會主義實驗的理想與殞落,以及遭國家忽略的小人物集體現身。五部曲依照原文出版時間分別為:《戰爭沒有女人的臉》、《我還是想你,媽媽》、《鋅皮娃娃兵》、《車諾比的聲音》、《二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