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濃於水:論「人權」觀念在中國的轉化對私隱權的啟示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林植廷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超媒體出版有限公司
2024年08月09日
ISBN:9789888839803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活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喜好的世代,對私隱權以至人權探討,可謂遍佈生活的方方面面。

原來中國最早的「人權」思想 ,竟可追索到在十八、九世 紀從西方流入後再經過轉化 。

作者透過史料為您解畫, 在十八、九世紀, 西方「人權」思想 在中國的轉化並分析兩者的異同

 

作者修訂他去年的碩士論文後,將內容輯錄成書,希望與讀者共同探討一個重點問題「人權觀念在近代中國的轉化」。這個題目不但一直以來都受到中國思想史學者的關注,而且問題本身至今仍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書中揭示了源自西方的「人權」 (human 特別是「隱私權」(right to privacy) 觀念, 在十八、九世紀於歐美等地逐漸形成後,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進程中傳入當時的中國並逐漸在李鴻章 (1823-1901) 口中所說的 「三千餘年一大變局」為中國人所接受。與此同時,作者針對中國思想現代化,就當中牽涉個人權利的討論, 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相對於「西方偏重從人權論個人私隱,中國人對私隱問題的理解,更容易受社會性和人際關係等因素的影響」。

 

全書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政治社會背景入手,分析了這段時間的客觀條件,如何直接影響知識分子和社會輿論對新思想的吸收與重構。在考察過程中, 作者對史料和文獻的進行疏理,敏銳地察覺到,中國人在吸納西方的人權思想時,並非照單全收, 而是因應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和社會需要作出調適和轉化,最後發展出一套有異於西方的論述話語。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西方先哲楬櫫人權,其焦點均在個人權利的保障,而清末民初知識分子談人權,卻把它看成是促進「革命」和「民族復興」的手段或工具,出現一種獨特的論調,即是「 革命沒有帶來富強,人權觀念擱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