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下)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費正清[美]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牛貫傑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07月01日
ISBN:9787203130222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本書首先考察了傳統中國的外交模式「朝貢體系」及其在廣州的應用,接下來討論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適用過程。 1845年至1851年間,新的條約體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條約中承認的特權,而外國人也在盡力為他們獲得額外的好處。 1850年至1854年間,上海的狀況極為混亂。 隨著外國海關稅務司的最終確立,條約體系開始復甦。 本書並未沿用當時流行的帝國主義觀點,指出1842年至1860年間的新條約體系意味著清朝開始接受與外國人“共用治權”的觀念,通過這樣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國海關稅務司成為中西“共治”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