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枯石爛古今情——唐宋詞人十五講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徐晉如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華夏
2024年08月23日
ISBN:978626739378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詞之初興,原僅盛行於社會下層。故其文辭近於俗語,不及詩語之下字雅馴。詩家語老杜、韓愈特重錘煉,宋黃庭堅至謂其「無一字無來處」。但詞的文辭從一開始是較通俗的。今傳王重民先生所輯《敦煌曲子詞集》,所收錄的作品,都是在二十世紀初纔在敦煌石室中發現,此前一千多年,始終湮沒不彰,然而那本是歷史的必然,它們本就屬該被文學史所刪汰的作品,因為它們完全不合中國文學尚雅、重人文主義的傳統。我們來看兩首《敦煌曲子詞集》中的作品便可知道詞,初名曲子詞,發源於隋唐,起初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文辭,故又名曲子。到宋代乃極流行,近人焦循、王國維至以「一代之文學」尊之。但在傳統文學史的概念中,詞在較長時期內,一直被稱作「詩餘」,不能有很高的地位。對於這一境遇的形成,必須於中國文化精神有一真確之體認,然後始能有同情之瞭解。原來,中國文學的主流,乃是一種政治性上層文學,個人之出處窮通,莫不與家國興亡相關,那些徒然以文辭綺麗相飾,衹表現個人情感的作品,從來就被目為輕薄,不能有很高的文學地位,更不用說那些代人立言的代言體曲藝文體了。而詞之得名詩餘,正因詞在一開始是不合於此種主流的。據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和凝本是著名的詞人,但後來做了後晉的宰相,「專託人收拾焚毀不暇」。從此則故事,可見一般人心目中,始終認為詞體卑下,無當於中國文學之根本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