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古埃及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National Geographic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大石
2024年11月01日
ISBN:4718009463202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封面故事

第一章

沙漠化前的撒哈拉與埃及最早的國王

約公元前1萬-2686年前


上一次冰川期末、約在公元前1萬年前,埃及是一片廣大的稀樹草原。夏日的雨水灌注湖泊,青草繁茂生長,營造出的生態系出孕育著一群群長頸鹿、犀牛和大象,也支持著游牧民族和他們的牛隻。但約在公元前5000年前,氣候起了變化。大地愈來愈乾,把人類逼往西部沙漠裡有泉水灌注的綠洲如達克拉(Dakhla)和哈加(Kharga),也有些人前往尼羅河,那恆常流淌的水源能滋養生命。

位於埃及南方的納布特(Nubt),是沿河最大的前王朝時期聚落之一,那裡的居民可能取道附近的峽谷哈馬馬特乾河,前往東部沙漠。他們在那裡開採珍貴的礦物與礦砂,包括黃金(納布特之名可能來自古埃及文的黃金Nub一詞(「納布」)。在考古遺址奈加代(Naqada)發現了納布特的遺跡。而「奈加代」一詞現在也被用來指稱尼羅河谷地各遺址在早期文化階段的進展。

隨著像納布特這樣的村落及城鎮興起,開始有地方領導者崛起,他們管理公共的人力,利用尼羅河每年的氾濫來灌溉作物。到了約公元前3200年,尼羅河沿岸各地也出現了敵對的小領地,南方的城市很快就在政治取得上風。他們的強勢領導者把埃及統一成一個王國,延續了將近3000年。



第二章

古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2686-2160


古代埃及王朝的第一個偉大時代,就是現今所謂的古王國時期。雖然那個時代最早的國王是來自南方阿拜多斯周圍的地區,他們卻把重要的行政城市建在北方、在尼羅河三角洲的頂點。尼羅河在那裡一分為五條大型的曲折支流,緩慢流向地中海的同時,也留下淤泥。

這個城市名為伊尼布海吉,也就是「白牆」,顯示這裡是國王能掌控河上交通與陸上貿易路線的要塞。伊尼布海吉最終成為大型的國際政治與宗教中心,在後來的王朝歷史上一直都是權力中心。

這個城市的死者都葬在尼羅河氾濫平原西側、西部沙漠的邊緣。幾個世紀下來,墓葬愈來愈多,逐漸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墓地,現在從北到南綿延約80公里,有許多不同的金字塔區域,現代的地名包括有吉沙、阿布西爾(Abusir)、薩卡拉、達蘇爾(Dahshur)、阿布羅亞許(Abu Roash)和美杜姆(Meidum)。

現在通常都是用希臘文名稱「孟非斯」來稱呼伊尼布海吉。這個城市大部分都已經消失在淤泥、黃沙和城市發展之下。不過在現今的密特拉西納(Mit Rahina)鎮附近還可以看到少數痕跡,包括卜塔(Ptah,該城的守護神)神廟的遺跡、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還有曾經很耀眼的古代城牆的一部分,那是俄羅斯考古學家在2015年發現的。


第三章

中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2055-1650年


以瓦塞特(今路克索)為根據地的國王曼圖霍特普(Mentuhotep)和對手爭戰多年,只為統一上下埃及。他的進展可以從他之後改的名字看出來:「把心給了兩地的人」、然後是「白皇冠之主」(白皇冠是上埃及的象徵頭飾,而瓦塞特就位在上埃及),最後是「統一兩地之人」。

他結束了1000年來最糟糕的政治危機,開創了一個權力再度集中的時代。如今我們把這段時期稱為中王國時期,這段時間將維持約400年,從第11王朝中,到第14王朝結束。

埃及從互鬥的分裂中恢復,繁榮重返這片土地,但政治局勢仍暗潮洶湧。曼圖霍特普和他的繼位者把錢慷慨地花在神的身上,建了石砌神廟,覆滿雕刻得很美麗的刻文與畫作。而且,每位統治者都和努比亞(現今的蘇丹)維持密切的貿易關係,那裡是黃金與其他礦物的源頭;他們也和地中海東岸地區貿易,從那邊取得雪松木材、黃銅、錫和橄欖油。從阿富汗開採的半寶石青金石,甚至也輾轉抵達埃及,用於製作皇家珠寶。

現在國王認為自己是人民的牧者,也是神聖的統治者。這段時期也可以看到永恆這件事情變民主了:每個人都可以得永生——只要負擔得起建墓的費用,在裡面填滿隨葬品,再有恰當的儀式引導即可。


第四章 新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1550-1069年


新王國時期最強大的君主,是一長串的偉大人物。雅赫摩斯、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塞提一世(Sety I)和拉美西斯二世都是傑出的人物,在這個黃金時代體現了埃及的富裕與影響力。異教徒法老阿肯那頓的統治,在這五個世紀以來的強盛、傳統領導者中,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的小小波折。一般認為雅赫摩斯王是第18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和他的繼位者擊敗了西克索人,把自己的國家變成強盛的帝國。埃及成為該地區政治漩渦中的重要角色,當時的大國競相爭奪該地區的戰略港口和市場的控制權。有史以來第一次,這個國家成了野心勃勃的帝國,結合了對鄰近地區的征戰與殖民,並深度參與更廣闊的地中海世界的事務。為了對抗海外的可能威脅,統治者把埃及的邊界往外拓展、越過西奈半島、遠及西亞。他們往南征服了努比亞,並靠著該國的黃金致富。在國內,他們的鋪張奢華讓盟友和敵人都眼花撩亂。在尼羅河東岸的瓦塞特城(現今路克索的一部分),他們更是特別把資源都揮霍在權力至高無上的神祇阿蒙-拉(Amun-Re)的神廟上。在河對岸的西部沙漠裡,貴族在國王谷和其他隱密峽谷中打造他們的墓,在裡面塞滿華美的寶藏,以供他們來生的飲食與娛樂需求無虞。


第五章

帝國與外圍資產


古埃及從四面八方蒐集財富,不但開發自己掌控的土地、也開發鄰近的領土。尼羅河就是很棒的公路,結合了河岸南北各社群的資源,也把埃及和外國的港口連接起來。河上來來去去的船隻五花八門,有用紙莎草綁成的簡單小船(通常用來在草澤中打獵)、洋槐木製的大型駁船(用於運輸石材之類的貨物),還有黎巴嫩雪松建造的宏偉皇家船隻——那是用從地中海東岸的城市(如比布洛斯)海運到埃及的巨大木材精心製成。

尼羅河的東邊和西邊,在廣大沙漠的枯焦沙丘與岩石之間,有礦場、貿易站點和邊疆聚落的痕跡。這些前哨長久以來鮮為人知,因為河畔的城市、墓葬和紀念碑搶去了它們的丰采。但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在研究這些地方,揭開了它們在埃及歷史上扮演的驚人又重要的角色。

即使在法老時代早期,就已經有橫越沙漠的商隊路線,往北到西奈半島、往南到現在的蘇丹,東到紅海,西到有棕櫚樹遮蔭的五個綠洲。這些路徑上的社區,有些是商人的家,也有的庇護著礦工,他們開採各種人人渴求的金屬、礦物和岩石,還有要送去製作皇家珠寶的寶石。


第六章

日薄西山的國度

約公元前1200-332年


最後一位偉大法老是第20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他在約公元前1184年掌權。在他統治的時代,面對的困境愈來愈多。他擊退了入侵三角洲的利比亞人,但後來又出現了海上民族。海上民族是一群群流離失所的族群和移民──目前尚未明確辨識出來──他們從一個港口遷移到另一個港口。許多是來自愛琴海和地中海東部港口的水手和商人。其他則是以前住在沙漠裡的居民、牧牛人或農民。約在公元前1200年,安納托力亞的西臺帝國發生了大規模的作物歉收。根據一則埃及刻文紀錄,走投無路的海上民族轉而對抗西臺人並推翻了他們。然後他們往南前進,穿過敘利亞、攻擊埃及。拉美西斯三世設法打敗了他們──卻又碰上想再次進犯三角洲的利比亞人。

當拉美西斯六世在公元前約1153年登上王位之際,埃及已經因內戰而四分五裂,又遭到黎凡特攻擊。到了拉美西斯十一世(約公元前1099-1069年)──也就是特使溫阿蒙前往比布洛斯取得建造聖船的雪松木時──埃及實際上又再度成為兩個國家。

埃及飽受入侵與戰敗之苦,其財富也逐漸蒸發。利比亞人、努比亞人和亞述人,然後是波斯人和希臘人,都宣稱擁有這個國家。一直要到近代以後,埃及人才能再度統治自己的國家。


第七章

希臘人與羅馬人

公元前332年-公元395年


為什麼古埃及永遠這麼令人神魂顛倒?沒有別的地方擁有像這樣一個由石砌建築、墓葬珍寶及各種刻文所揭露的淵遠流長文化,並且這麼剛好地因為乾燥的氣候而保存了下來。數千年的悠遠歷史,彷彿既不變又永恆。這個國家的傳統銘刻入石,和其他文化完全不一樣。其地理環境──有山脈、沙漠和大海的保護──讓這裡成為獨特文明的理想搖籃,而尼羅河的定期氾濫,也為世世代代地埃及人提供了幾乎不變的生活方式。

在公元前三世紀,在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的神廟服務的高等祭司曼涅托,寫下了埃及的歷史。他將埃及歷史分成30個王朝──以統治者的世襲區分。當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在19世紀初解碼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刻文時,曼涅托的埃及國王列表也被拿去和紀念碑上的刻文做比較,結果顯示超乎任何預期的可靠。古埃及學家仍在運用曼涅托的王朝結構,去組織這首透過一位位國王和女王、合法繼承人和竄位者、宮廷陰謀和謀殺、競爭和聯盟、失敗和勝利所譜寫的綿長史詩。

但是,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就算是強大的埃及和3000年的法老歷史,也不是那些傳奇領袖的對手,他們的帝國終將擊潰尼羅河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