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廖迪生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5年01月20日
ISBN:9789888912315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自大坑舞火龍有百多年的歷史, 每年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及十六日三晚,大坑的坊眾舞動火龍,巡遊社區,為居民帶來運氣與認同。大坑舞火龍活動處於急速變化的香港社會,坊眾需要傳承傳統及面對新挑戰,配合環境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大坑的火龍傳說以及對舞火龍的熱情與堅持。本書通過對大坑舞火龍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的介紹,令讀者了解大坑舞火龍的傳承,及其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6

一、黃泥涌、掃桿埔及大坑平地 11

二、大坑村 14

三、舞火龍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19

 

第二章 大坑社區的形成 26

一、大坑社區 28

二、畢拿山石礦場 34

三、番衣氹 36

四、耕菜園養豬 38

五、山邊木屋 44

六、體育運動的風氣 49

七、大坑社區的構成 54

 

第三章 節慶活動與地方組織 58

一、大坑蓮花宮 60

二、火龍開光儀式 64

三、觀音誕 65

四、觀音開庫 67

五、筲箕灣譚公誕 67

六、自發性的地方活動 72

 

第四章 大坑坊眾福利會 74

一、孔聖義學 76

二、大坑坊眾福利會 77

三、組織社區 84

四、福利會會址 85

五、賑災工作 86

六、轉型為不牟利有限公司 88

七、李陞大坑學校 90

八、興建會所大樓 91

九、維繫社區 92

 

第五章 百多年的變化 94

一、舞火龍的意義 96

二、早期的舞火龍 98

三、大坑夜龍會 100

四、鬆散的組織 101

五、香枝和爆竹 102

六、習俗傳統 102

七、樓梯的挑戰 105

八、燃放爆竹 106

九、舞細龍 109

十、舞火龍表演 110

十一、籌募經費 114

十二、舞龍牌照 115

十三、火龍委員會 116

 

第六章 火龍紮作 120

一、珍珠草 122

二、紮作火龍 126

三、紮作龍頭 127

四、紮作龍心 131

五、紮作龍尾 136

六、紮作龍珠 138

 

第七章 舞火龍的過程 140

一、農曆八月十四日 142

二、農曆八月十五日 162

三、農曆八月十六日 165

四、舞火龍的花式與陣式 168

 

第八章 「火龍」與「夜龍」 186

 

附錄一:大坑口述史訪談名單,2021-2023年 192

後記 193

參考文獻 196

 


作者簡介

廖迪生


文化人類學者,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副教授、前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專研香港與華南地方社會文化;研究興趣包括:民間宗教、文化傳承與保育、食物與全球化、族群認同、家庭與親屬關係等。著作包括《香港廟宇》、《大時代中一位老香港的足跡:何銘思口述史》、《香港天后崇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