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生意起家到輕工業發展,再轉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缺乏資源的香港,能取得如此耀目成就,猶如奇蹟。但神話背後,其實有無數推手付出了無比心血,如轉口貿易時期的洋行與南北行、發展輕工業時期的上海移民企業家等。但對香港為何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卻甚少深入研究,彷彿只是自然而然、應運而生。
二戰後,英國綜合國力大減,英資洋行在港所剩無幾,中國內地自1950年代起與本港的金融聯繫亦近乎斷裂,曾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動力大減,那到底是甚麼力量推動香港由輕工業生產走向金融發展?從本書的研究可見,答案是數量巨大的海外華人及華資家族企業。
從19世紀香港開埠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透過香港飄洋海外,形成人數龐大的華僑群體,香港因此發展成為僑匯中心、資金集散地,後來這些資金因政治因素滯留積聚,開始在港落戶。加上隨着時間推展,更多在移居地取得成就的華商受香港吸引,加大對港投資,令香港經濟金融成功蛻變,創出奇蹟。
不過,從本書各個研究可見,蛻變的過程驚濤駭浪,不少海外華商未能成功搶灘,反被商海巨浪擊沉,有人為了保住生意鋌而走險,最終身敗名裂。但無論是成是敗,可以肯定,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財神」匯聚此地,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極重要動力泉源。
問題是,香港為何能吸引「財神」翩然而至?除了源源不絕的資金外,他們還帶來了哪些「珍寶」?為何這些經驗老到的華商最後又會失去點石成金的神奇力量?他們的失敗又為香港帶來甚麼啟示,令香港決心改革重回正軌,成為與紐約、倫敦並列的國際金融中心?希望本書探討的八個案例有助讀者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