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羅格.布雷格曼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來到今天,這個千古的問題仍然為大家帶來困惑,我們大概無法給出絕對的答案,即使被迫二選一,亦只會選擇後者吧!然而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卻以一本厚重的書,詳盡解說他對人性光明面的支持。   《人慈》的議題看似嚴肅,但書中的論證扎實,論說精彩有理,即使本書甚有份量都能夠輕易暢讀。羅格.布雷格曼在本書開首就以引人入勝的「荒島求生記」作為論述的開始,一個是榮獲諾貝爾獎作家寫下的經典文學作品《蒼蠅王》,一個是不為人知的真實「荒島求生記」。   在虛構想像與真實事件之中,長期受到現代社會價值觀洗禮或受新聞、輿論影響的人,也許無法相信人類在現實狀態下的正直、善良、互助互愛。這些彷如神話的表現,很少出現在大眾眼前,受到主流思想及訊息的餵養,我們甚至直覺地認為人性就是黑暗。   不過羅格.布雷格曼以大量一針見血指的論據解說人類的良善,並從大家所知的歷史事件中,細看人類所做的壞事,包括戰爭、屠殺、歧視及殖民等,再以各種證據、論述,一一擊破人性就是黑暗的說法。   閱讀這本書會讓大家對人類有另一個看法,甚至衝擊,在這個不停反思的過程,大家可能會以更新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的文明及社會,並再次反思自己對人類善惡的真實想法。    
阿莉亞蒂
推薦
時間的湧流
時間的湧流
區念中
扉頁背寫了這句「所謂『過去』,就是某種必定會被重新發現的存在。」尤迪特.沙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逝物錄》。 這句話完全對應了這著作。 作者由於好奇(我覺得他實際上是對人與人交流時產生的觸覺和想象,加上無比的毅力和觀察力,再加上本身的學養)開始,沿着一塊塊的拼圖,細訴一個德國傳教士的一生,讓我們透過書本,重回歷史,重新想像。 一邊閱讀,一邊認識,一邊想像,就好像銀幕上的影像,催迫著你去反省一個問題:「難道我們能在高科技通訊與聯絡的今天,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影響和融合,真沒有價值嗎?人能獨善其身而莫視他人的存在嗎?」 老實說,我讀到第47頁未段,已禁不住流淚! 作者在〈尾聲〉提及「那張拍攝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十數個歐洲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合影,不時會在腦海浮現。」 我相信他所指的照片在604頁。我會想:他們是如何做得到?他們為何要這樣做? 全書684頁,用了六年時間,蒐集了大量資料。我特別想說的是:這書有歷史書的嚴謹;行文像小說、散文與傳記;充滿了詩意和電影感;有聲音和畫面跳躍於文字之間。 我想更說:透過一位非基督徒的寫作研究,讀者竟能經歷到這種如此高級的閱讀享受。 書中134頁的小引句很有意思:「我們人類有一種本能——記錄可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丟失的感情和記憶,並與他人分享。」《書信中的世界史》
4650
推薦
我的烏干達:一位香港警察的職場回憶
我的烏干達:一位香港警察的職場回憶
龔偉國
先從寫作技巧說說;作者文筆流暢,解說事理簡潔易明。故事佈局,有懸疑性,吸引讀者追看下去。這都是無可置疑的優點。內容方面,以親身經歷,介紹一個警員,由督察升至署理總警司的經歷。這是主榦,旁枝提及其他職級,例如警員、沙展、示沙等的工作,以及各個警隊的工作範圍(一般人想像不到的繁而且重)。行外人讀了增長知識,行內人讀了也可以回味一番。其中越南船民、 蘭桂坊慘劇等等,又是一段段的香港歷史。不是那年代的年青人,可以當歷史認識;經歷過的人可以舊事重溫。屬於難得的典故。   在信仰方面,作者從填寫投考警察申請表至退休陳辭,都堅持基督的信仰,貫徹始終,數十年如一日。警察的負面傳聞,特別是廉署成立之前,真是家傳戶曉。作者可以在表明基督徒的身份及堅守基督徒的操守而可以出污泥而不染,可以免受排擠,並且事事順利,職級節節上升。在我們基督徒來說,是神的看顧,神讓作者的職場,大多數安排在像難民營、內部政策等等部門,遠離「險惡」。作者自稱有神槍手的本領,卻未有一展所長機會,反之用一支筆,大顯才華。不獨在職時立德立功,退休後更藉此寫出精彩作品。神的關懷眷顧,作者在書中也屢屢謝恩。 無論是否信仰神,這本書都值得向親友推介。
陳爺
推薦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
談及著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們通常誤以為他的哲學理念只是一味的「悲觀」與「消極」。當我近讀他晚年所著《人生的智慧》,於字裏行間發現了另一個積極的、充滿熱情的叔本華。 《人生的智慧》由《附錄和補遺》節選而成,是叔本華一生最後一部著作,也是其成名作。今天的人們將這位德國學者視為哲人與智者,可在他生活的年代,卻遲遲未有人認同他的理念。儘管他一生忍受孤獨、寂寥與不被理解的落寞,而在書中,他並未悲歎或哀怨,而是用親切生動的語調,娓娓道來人生的光與暗、順與逆,以文字擺渡,助你我泛舟遠行。 誠如他在引言中提及,此書旨在檢視「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面對如是宏闊命題,他在全書第一章開篇已交代答案:「使我們幸福的,主要是我們自身之內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的原因。」換言之,你我活在怎樣的世界、面對怎樣的環境,首先取決於你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當你沮喪甚至絕望,世界在你眼中,應是貧瘠荒涼,而若心懷愛和善意,你觀世界,必定繽紛絢爛。 真真,豁然開朗。叔本華的心靈雞湯,用料絕不繁雜,用工卻精細,讓你一飲難忘。 (原文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3年4月17日。)
super daisy
推薦
The Art of Travel
The Art of Travel
Alain de Botton
旅行的藝術   文:李夢   疫後復常,身邊朋友紛紛出遊,長途短程兼有,一時間社交媒體相片牆上,美食美景,言笑晏晏,好不熱鬧。   儘管舟車勞頓,又或面對水土不服等等尷尬,但除了十足的宅男女,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外出旅行,為甚麼?在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暢銷書《旅行的藝術》中,他給出的答案是:旅行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而這所謂的「另一種意義」,又是甚麽?   是「思索」。在書中,阿蘭德波頓繼續抽絲剝繭。在他看來,再沒有甚麽是比旅行更適合思索的場景。他旁徵博引,由梵高的畫作引出阿爾的晚霞,從于斯曼的《逆流》尋覓倫敦的潮濕街巷。由此處,到達未知的彼處,親見當地自然人文風物種種,再反思過往,不免生出新的或更深的感悟。北海道的魚生鮮美,大理的日出迷人,威尼斯的海風舒暢,這些在異鄉的見聞,都是因思索而生的愉悅,足以讓我們暫時擺脫重複的、因循的疲累,重又激發出對於生活、對於美的想望和期許。   普魯斯特説過:每位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内心的東西。同樣的,每位旅人在路上,也只能見到、聽到已然存於其心的事物。由是説來,旅程的苦樂固然難忘,而更值得寶貴的,恐怕是我們因這些或長或短的旅程而重又感到充盈的内心吧。 (原文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3年3月。)
super daisy
推薦
始於極限──女性主義往復書簡
始於極限──女性主義往復書簡
上野千鶴子[日],鈴木涼美[日]
女人當自強 文:李夢 最近,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在內地互聯網上走紅,她的多部探討女性主義的著作如《厭女》《始於極限》和《為了活下去的思想》等,成為中國年輕一代特別是女孩們熱議的題目。 一場關於兩性平權、社會分工和性別倫理的爭辯愈演愈烈,這絕不是上野千鶴子一人努力的結果,背後,是學歷、財力日漸增長的獨立女性群體的崛起及其對社會結構和既有倫理模式的衝擊。 書中,上野千鶴子以本人和身邊女性朋友的經歷,反思日本社會男權對女性追求自由的限制甚至禁錮,探討在此社會景況下,女性不自覺地「恐弱」或「慕強」,總會再三權衡,難以做出遵從己心的決定:選擇不結婚不生育的,不免會面對父母長輩和傳統派的質疑甚至指責;而那些主動進入婚姻、相夫教子的女性,卻又會被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斥責為軟弱無能。 難道,女性不論怎樣選擇都是錯誤嗎?上野千鶴子儘管見過太多悲傷的故事,卻總是樂觀的。她相信,女性主義從來都不是教條主義,沒有正確或不正確之分。她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自在、灑脫、隨性,追求自由的思想,呼吸新鮮的空氣,可以自在地活著,無需在乎他人的眼光。 女人們,且以此共勉吧。 (原文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3年3月)
super daisy
推薦
嫌疑犯X的獻身(15週年紀念全新譯本)
嫌疑犯X的獻身(15週年紀念全新譯本)
東野圭吾
推理需要邏輯,而愛情,毫無邏輯可言。   正如石神哲哉一樣,一個數學天才,卻會爲了靖子母女放棄自己的人生,這份愛太過純粹,太過深沉,這世上沒有任何一條函數或者公式能夠解答出來。小説裏介紹了石神與靖子母女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那時的石神心灰意冷,想要尋死,他甚至準備采取行動,如果沒有靖子母女的登門拜訪,他可能已經死了。靖子母女的出現給他帶來了新的生命,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意義,那就是靖子母女能夠幸福地生活。“在世界這個坐標上,竟然有靖子和美里這兩個點,那是罕見的奇跡。”   在石神的世界裏,只要符合邏輯,再殘忍的事他都會做。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最後爲什麽會輸。但凡邏輯縝密的人,都是自以爲是的人。石神就是如此。石神的自以爲是在於,單方面認爲自己對靖子有那麽深沉的愛,卻沒有考慮到母女兩人,至少靖子真正的感受。對於他來講,重要的是自己愛了,而不是靖子。他為靖子母女所做的,是足夠讓他們惦記一輩子的,越是負罪感的惦記,就越是深刻。他的想法是雙贏的,但也是自私的,一廂情願的。   什麽債最難還?情債。   故事的中段,靖子曾經憤怒地說:“如果一輩子要受他的控制,那和富堅沒死有什麽區別?”在監獄裏心安理得地度過餘生,和在陽光下背負著愧疚到老,哪個更容易呢?   故事的最後,“石神那如嘔出靈魂一般的嘶吼,仿佛穿透那漫漫長夜直擊心靈。”有些東西太過沉重,別人不一定能承受。   本書是「伽利略」系列的第三本作品,也是東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甚至被日本讀者譽爲“東野圭吾最棒的作品!”
陳皮儿
推薦
金融投機史--揭開貪婪時代九大金融泡沫(二版)
金融投機史--揭開貪婪時代九大金融泡沫(二版)
愛德華.錢思樂
     EDWARD CHANCELLOR / 金融投機史 一書中涉及好多專業金融操作用語, 對金融系統不太了解的讀者們,閱讀時確實有點吃力,但整體內容重點卻不難理解。   文中雖然有引述關於 “投機”和 “投資”在學術和市場上一般定義,但在實際市場環境操作下,兩者的分界已經有意無意間被模糊化了。   但作者提及每次泡沫危機中。清楚地描述四個相關群組互動的因果關係. - 泡沫主題的始作俑者  這些人可能基於創新或者實際應用有利可淘,不一定蓄意設局害人。 - 推波助瀾的掠奪者  非常清楚遊戲規則蓄意擴大謀利,如不涉及欺詐或賄賂, 尚可理解。 - 平庸之惡的領導者  被利益影響或未看清形勢的專家及政府,錯誤的言論和政策誤導大眾. - 盲從附和的追隨者  一班完全對事情沒有正確概念的貪婪羊群   無論如何,由17世紀 鬱金香泡沫 至今, 在多次投機泡沫事件中,雖然性質不同,但操作本質和發展模式基本大同小異。只因文明和科技持續發展,泡沫操作就越來越複雜,每次泡沫破滅後,政府都制定一系列政策防範和倒塞漏洞,看似在監管下市場大眾多一點保障。   其實作者在書中已引導我們反思一個嚴重問題,由另一個角度去看待所有歷史中泡沫危機後的處方案,每次泡沫操作只會越來越複雜,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好似故意儘量避開監管。一旦泡沫爆破後,政府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 終有一天連政府都無能為力,其實影響深遠。   總結重點是泡沫危機不會因監管制度下而消失,只會操作更複雜後果更嚴重, 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擺脫人類一種基本天性 “貪婪”。 JOE WONG / 230328
0133
推薦
音樂使人自由(暢銷經典版)
音樂使人自由(暢銷經典版)
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2022線上鋼琴演奏在2022年12 月11日,於線上播出。這可能是坂本龍一最後一次舉辦音樂會。2014年7月坂本龍一宣佈罹患咽喉癌,到了 2021年 1月又罹患直腸癌,這次線上演奏會是事前錄製而成。回顧兩年前,坂本龍一在新冠疫情中舉辦了無觀眾鋼琴獨奏會,他用音樂深深慰藉樂迷,就像他一直以來一樣。   優雅,洞見是坂本龍一給人的形象。而在這本書裏,他的形象和行爲卻給了讀者一種中二,純粹這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年幼時幻想自己是德布希的轉世,還會模仿德布西的筆跡,長大後成立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黃色魔術交響樂團),創造和實驗不同類型的音樂,到後來從事電影配樂,與不同的名導合作。中間有段時間他想放棄音樂,後來意識到音樂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才重新拾起並又寫出一首首佳作。   坂本龍一的標簽還有很多,社會運動傢,環保人士,自由主義者,反戰人士。坂本龍一在敘述自身的過往時,雖是本著個人的記憶,但字裡行間讀者仍可深刻感受到交織其每段人生的音樂和歷史氛圍,如六零年代末曾經歷日本國內的學潮與左派抗爭,西洋音樂的解構與變革,目睹911的恐怖攻擊,以及地球所遭受的破壞,凡此種種都帶給坂本龍一帶來人文的省思,也促使他近年來積極以音樂投入環境保護和推動世界和平等工作。在紛亂的時代,他沒有選擇把自己關在象牙塔不問世事,反而積極地關注著各種社會問題,并試圖用音樂化解與和解。   「我沒有體力再進行現場演奏會。大家以這個形式看我的演奏,有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最後就像他評價自己一樣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
陳皮儿
推薦
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上冊──從辛亥革命到聯俄容共
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上冊──從辛亥革命到聯俄容共
陳敬堂
“歷史”是門非常獨特的科目,所有相關資料都是已發生的事實,無法改變,只能由不同的方式保留下來,再經人類有系統編寫為史冊,讓世人了解過去世界,鑑古知今。不過它不能創造或預知未來,但可影響未來的發現展。 由於歷史文獻是經由人類編寫,而人類在成長環境中會培養出個人思維立場和性格。因此不論“研究”,“編撰”或 “閱讀”歷史的人士,都無可避免受到個人立場的影響。對歷史人和事其實很難有絕對中肯的評價。特別是近兩百年的歷史發展,直接影響人類未來社會文明發展。 對於現在生活在 “後真相”時代的我們, “事實的本質已經被模糊,用什麼立場去表達事實的情況反而是主流”。 歷史的中肯性更加雪上加霜。 陳敬堂先生 的 “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 -上中下三冊”,由1911年 辛亥革命 寫到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內容雖然未及所有範疇和始終離不開個人立場的影子,但主題是針對 香港人 而編寫的內容,搜集了大量歷史文獻和史冊, 確實是相當全面和詳盡,是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書籍。相對多年來香港坊間書店能買到有關中國現代史的歷史書籍,確實沒有如此詳盡資料的版本出現過。 當然如果對比個別歷史事故,如辛亥革命,民國,五四,抗戰, 內戰 和一些當時歷史人物的傳記的專題書籍,內容可能略為細緻。 但最難得是陳先生這套書能有系統地將這段時期發生的人和事重見在我們眼前。給讀者對這段歷史有更完整的了解。特別對絕大部份接受稙民地教育的香港人, 長期被有系統地去國家化,去民族化的洗腦教育毒害下,歷史教育變得支離破碎,將這段時期的新生代變成 無根,無族,無國 的三無人士,特別是最近的30年,很多年青人根本已失去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 雖然我們不能單靠一套 陳先生“中國現代史”就能將香港人對自己國家民族觀念提升 但起碼給了大家一個難得機會開始推廣我們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認真認識和反思。 最後,我極度期望 陳先生 能夠用他的專業和睿智, 再編寫由 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前 和 建國後至今 的歷史史冊 給香港人。 雖然期間國家可能有些敏感和黑暗的歷史經歷,但也借此讓香港人能清楚認識國家由初期困難錯誤時期慢慢自我修正至今邁向民族復興的心路歷程。加強對國家民族認同是非常重要。  
0133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