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旋瘋:小物品大變身(連DIY車)
STEAM旋瘋:小物品大變身(連DIY車)
Rozana Lee
在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午後,小女孩小米撿到了一個舊塑料瓶,她好奇地轉著瓶子,心想:這能變成什麼呢?答案就在《STEAM旋瘋:小物品大變身》這本充滿創意的科普繪本裡。這本書像一場奇妙的冒險,帶領孩子和家長走進日常小物的「魔法世界」,用科學和創意把廢物變成寶貝。 故事從四個真實案例開始,像是來自香港的年輕人把廢塑料化為永續混凝土磚,遠在秘魯的少年用垃圾打造太陽能車,甚至還有用頭髮做成吸油毯清理海洋油污的神奇發明!最讓小米驚訝的是,竟然連天竺鼠的便便都能變成能源!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科學的無限可能,還讓孩子看到,只要有創意,任何不起眼的小東西都能改變世界。 書裡的互動環節更是讓小米樂在其中。她跟爸爸一起挑戰「科學大比拼」,比比太陽能車和化石燃料汽車誰更厲害;還在家裡做了「頭髮吸油測試」,發現頭髮真的能吸油,簡直像變魔術!這些實驗和遊戲讓科學不再是課本上的枯燥知識,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書中還附贈紙皮DIY玩具車模型,讓孩子動手創作,邊玩邊學。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只教孩子科學,更點燃他們的夢想。從香港到塞拉利昂,從美國到秘魯,書中的年輕發明家用行動告訴孩子:只要敢想敢做,就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同時,它也悄悄傳遞了「轉廢為能」的環保訊息,讓小米開始留意身邊的垃圾,思考如何給它們「新生命」。 《STEAM旋瘋:小物品大變身》有生動的故事和有趣的實驗,啟發孩子對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創意思維和觀察力。無論是五歲的幼兒還是小學生,都能在這場「旋瘋」冒險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驚喜。 快帶著孩子翻開這本書,一起發現小物品的大魔法吧!
一讀
推薦
山谷微風(精)
山谷微風(精)
余華
文:李夢 讀著名作家余華的小說,不論《許三觀賣血記》或是《活着》,總會有些疼痛感,為人生的無常,為世事的滄桑。而最近這些年,不論出現在綜藝節目中、金句頻出的余華,或是住在山谷或海邊寫散文的余華,竟越來越鬆弛而自在。 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山谷微風》中,收錄了余華40年文學創作生涯的不同階段創作的近30篇文章,大部分圍繞「童年」這一主題展開。文中,作家不緊不慢地回憶起小時候的吃食,和小夥伴一起做過的好事壞事,還有在無邊海水裏暢泳時望見的月光。時過境遷,當年的尷尬或甜蜜,驚喜或驚嚇,都因了回憶的濾鏡而變得明亮且溫暖。總是這樣,我們在很多作家回憶過往的散文集中,總會見到類似如此的戀戀與釋然。 今時今日的年輕人,被工作、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人人欣羨卻往往想而不得的狀態。《山谷微風》中的余華,不費吹灰之力,就拿捏到「鬆弛」的精髓。他的敘事是不費力的,娓娓道來,有些俏皮,有些漫無邊際,讀來,彷彿作家就坐在你身邊,與你閒聊家常。喜歡余華小說的讀者,或許會覺得這些文字有些「輕」,而在我看來,用輕盈和自在來消解生活中的困難與麻煩,難道不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嗎? (原文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5年5月。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lifestyle/3457036)
super daisy
推薦
煙火隨筆:細味中國菜餚文化
煙火隨筆:細味中國菜餚文化
方曉嵐
夜幕低垂,香港街頭的燈火映照著一碗熱騰騰的煲仔飯,香氣撲鼻,勾起無數人的味蕾記憶。在《煙火隨筆——細味中國菜餚文化》中,方曉嵐帶我們走進這樣的場景,卻不只停留在舌尖的享受,而是像說書人般,娓娓道來每一道菜背後的故事。從廣府的貴妃雞到潮汕的鹹檸檬燉鴨湯,從江南的醃篤鮮到北京的涮羊肉,這本書像一張美食地圖,帶你穿越中國大江南北,嘗遍各地風味。 記得小時候,奶奶總在端午節包粽子,說那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方曉嵐在書中告訴我們,這些節日飲食背後還有更深的傳說與習俗。比如長壽麵,原來不只是生日吃的麵條,而是子孫對長輩孝心的象徵;又如金華火腿,據說與南宋抗金的歷史息息相關。這些故事讀來像在聽老友閒聊,親切又引人入勝。書中還提到四時養生,像春分時該吃什麼來調養身子,這些古老的食療智慧,讓人忍不住想馬上試試。 方曉嵐不只是個食評家,她還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她筆下的中國飲食文化,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從香港街頭的臭豆腐到四川的麻辣火鍋,從福建的佛跳牆到西北的灘羊,每一道菜都帶著歷史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書中還有趣聞軼事,像東坡老饕如何因愛美食創出玉糝羹,讀來既有趣又長知識。 每一個愛吃、愛聽故事的人。無論你是想了解九大簋的典故,還是好奇馬孻糕的來歷,《煙火隨筆》都能讓你邊讀邊流口水,邊讀邊感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讀
推薦
中美跨國農業史研究(1925─1949)
中美跨國農業史研究(1925─1949)
張瑞勝
在民國時期的動盪歲月中,中美兩國的農業合作如同一場跨越大洋的對話,試圖在戰亂與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出一片希望的田野。《中美跨國農業史研究(1925─1949)》帶讀者走進這段鮮為人知卻影響深遠的歷史,作者張瑞勝博士以敏銳的學術眼光,挖掘美國國家檔案館、洛克菲勒檔案中心等海內外珍貴史料,細膩還原了四個重要的中美農業合作項目:從金陵大學與康奈爾大學的作物改良計劃,到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的鄉村改革,再到萬國農機公司與民國政府農林部的技術合作,以及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的官方交流。這些項目不僅是技術的交匯,更是兩國在經濟、外交與文化層面的碰撞。 想像一下,1925年的南京,美國專家與中國學者並肩站在試驗田間,改良作物,試圖為饑餓的農村帶來新生;或是在1940年代的華北,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鄉村建設項目,試圖以教育與技術改變農民的命運。這些故事背後,是美國希望通過農業外交擴大影響力,而中國則試圖借助外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努力。然而,戰亂、土地制度桎梏與不平等的合作模式,讓這些努力充滿挑戰。張瑞勝不僅講述了這些項目的成敗,更揭示了它們如何為戰後的全球「綠色革命」埋下種子,對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產生深遠影響。 中美兩國如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攜手探索農業的未來,此書正好帶你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理想與掙扎。
烏龍茶
推薦
唐滌生創作傳奇(增訂版)
唐滌生創作傳奇(增訂版)
陳守仁
翻開《唐滌生創作傳奇(增訂版)》,仿佛走進了一段光影交錯的歲月。粵劇在時光的河流中曾幾何時熠熠生輝,而唐滌生,便是那道最耀眼的星光。他以一筆一劃,將平凡的娛樂昇華為撼動心靈的藝術,讓每一個角色、每一段唱詞,都沾染了深情與悲喜。   陳守仁教授細膩地鋪陳唐滌生一生的軌跡,不單是記錄,更像是一次深情的回望。從家世背景到紅伶合作,從顛峰五年的創作怒潮,到對粵劇藝術本質的思索,字裡行間,滲透著對這位編劇大師的敬意與理解。尤其「巔峰五年」章節的新增與補充,更令讀者得以窺見唐滌生將古典文學與粵劇交融的創作奇蹟,那份推陳出新的靈感,如春水初融,細膩又壯闊。   唐滌生不是孤獨的創作者,他與同時代的演員、戲班共譜了一段段傳奇。他的改編,如「創造性背叛」,不是複製,而是注入時代精神,使故事有了新的生命。讀著《帝女花》的香夭、品著《紫釵記》的斷腸,眼前浮現的不只是劇中人的悲喜,還有一種對理想、對愛情、對藝術永不妥協的堅持。   增訂版中,新增的歷史考證與劇目分析,如同在蒼茫史海中拾得溫暖碎片,讓唐滌生的身影更加立體、生動。他不再只是傳說中的粵劇奇才,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懷抱熱情與矛盾,在時代夾縫中尋找藝術道路的靈魂。
Mybookone
推薦
電車日常:搭叮叮背後的120件事 Ding Ding - 120 Reflections of Tram Rides in Hong Kong
電車日常:搭叮叮背後的120件事 Ding Ding - 120 Reflections of Tram Rides in Hong Kong
黃曼玲(Irene Flanhardt)
《電車日常:搭叮叮背後的120件事》是黃曼玲(Irene Flanhardt)為香港電車120週年而撰寫的一本細膩的著作。作者以120個小故事為經緯,帶領讀者走進這個陪伴港島人超過一世紀的獨特交通工具世界。從屈地街電車廠的深入探訪,到車長們的日常工作與冷氣電車的駕駛技巧,再到電車車身廣告、維修細節與緊急應變措施,書中透過豐富的圖文,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電車日常」。   作者以記者般的好奇心和藝術家的細膩眼光,細緻描繪電車廠內如影城般繁忙的景象,亦專訪多位電車員工,呈現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更令人驚喜的是,出版社運用了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讓讀者可以360度觀察電車配件細節,為閱讀體驗增添互動樂趣。   作為一本結合歷史、人文、技術和地景的小品集,《電車日常》既保留了叮叮電車的懷舊氣息,也讓讀者見證其在現代城市節奏中持續演進的韌性。黃曼玲以簡潔直接、貼地親切的文字,將電車背後龐大且繁複的運作機制,轉化為讀者容易理解又樂於探索的知識旅程。無論是對電車充滿童年回憶的本地人,還是對香港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旅客,本書都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讀物。它不僅記錄了一段城市的歷史,更喚起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之美的共鳴。讀完後,不禁讓人想搭上叮叮,緩緩穿梭於港島的街頭巷尾,親身體會這條慢活中流淌着的歷史長河。
booktiger
推薦
何以江西
何以江西
朱虹
《何以江西》是一本結合歷史、人文、地理與旅遊的作品,由資深學者朱虹教授撰寫,是對江西這片紅色沃土的深情禮讚,也是一本生動、圖文並茂的深度旅遊指南。全書透過33篇主題鮮明的文章,搭配近200幅精美圖片,從文化、名人與風景三個維度,鋪陳出一幅壯闊而細膩的贛鄱風情長卷。 作為一位長年致力於推廣江西文化的學者,朱虹以豐富的史學素養與大眾傳播能力,帶領讀者深入千年瓷都景德鎮、道教名山三清山、紅色記憶中的小平小道與八大山人紀念館等地。書中不僅有陶淵明、王安石、湯顯祖、詹天佑等歷史人物的生動側寫,更有對江西文化符號的深入解構與現代旅遊發展的理性分析,充滿知識性與可讀性。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深度旅遊指南」的定位。它不僅展示景點之美,更重視景點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歷史沉澱,這使它超越了一般旅遊書籍的資訊堆砌。書中如「禪宗聖地」、「江右書院」、「紅色文旅」等篇章,既是對江西文化精粹的整理,也是對讀者心靈的一次文化洗禮。 《何以江西》不單是向世界介紹江西的一本書,更像是一封寫給未來的文化邀請函。在風景之外,它讓人看見一方水土如何孕育群星璀璨的人文風貌,值得慢慢讀、細細品的作品,無論是對歷史愛好者、旅遊達人,還是希望認識中國地域文化的讀者,皆為佳選。正如書中所言:「江西風景這邊獨好」,讀完此書,定讓人心生嚮往,願即刻踏上贛鄱之旅。
Mybookone
推薦
做自己,不必討好全世界!
做自己,不必討好全世界!
米蘇
此書作者是心理諮詢師米蘇,以自己超過1500小時的諮詢經驗,為讀者奉上一場關於自我解放的心靈盛宴。米蘇以溫暖而深刻的筆觸,剖析了現代人常見的討好行為,並提供了一套實用且易行的解決方案,幫助讀者卸下「好人」的沉重面具,找回真實而自由的自我。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改變生活的邀請。   米蘇用貼近生活的場景,如職場中的小心翼翼、人際關係中的委曲求全,讓讀者瞬間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以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告訴你:「這些年,你辛苦了!」無論你是習慣察言觀色、害怕拒絕他人,還是總把別人的需求放在首位,這本書都能成為你的心靈燈塔,指引你走出迷霧。   書中經常用發人深省的問句,例如「為甚麼表達需求讓你感到羞恥?」來喚醒讀者的自我覺察,同時又以詩意而有力的語言,如「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激發人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這種溫柔與力量兼備的表達,讓閱讀過程既治癒又振奮。書中還穿插了大量實用的建議,從如何設立心理邊界到如何毫無愧疚地說「不」,每一個方法都簡單易行,讓人躍躍欲試,迫不及待想將其應用到生活中。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不僅停留在心理分析的層面,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行動指南。米蘇將複雜的心理學知識轉化為日常可操作的步驟,讓讀者不僅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根源,還能一步步實現改變。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使得《做自己,不必討好全世界!》不僅是一本啟發心智的讀物,更是一本能真正改變生活的工具書。   對於那些渴望擺脫他人期待、追求內心自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告訴你:你不必取悅全世界,因為你自己的感受和價值,才是人生真正的軸心。購買這本書,就是給自己一次蛻變的機會——從壓抑到釋放,從討好到自愛,米蘇將陪你走完這段值得期待的旅程。
Mybookone
推薦
情緒的哲學課--人性和心理的思考
情緒的哲學課--人性和心理的思考
梁光耀
文:李夢 人們在這世間生活,總不免與各式各樣的情緒朝夕相處。據稱人類的情緒多達150種以上,喜怒哀樂之外,還有埋怨、厭惡、羞恥、憂鬱和沮喪等等微妙的、不易被辨識卻同樣對你我生活不乏影響的情緒。 不論在校園抑或職場,面對親友或同儕,我們在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時,越來越看重的不僅僅是IQ(智商),更有EQ(情商)。高情商不僅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減去不少麻煩,更可助力人際與社會關係的穩定與和諧。究竟,我們如何認知情緒、應對情緒並疏解因負面情緒產生的種種困擾呢?學者梁光耀的《情緒的哲學課——人性和心理的思考》或可有所幫助。 書中分為10個章節,分別討論「焦慮」、「內疚」、「後悔」、「厭惡」等,大部分都是負面情緒。作者先從歷史學和心理學層面分析這些情緒的產生及發展與社會和時代背景的關聯,繼而用哲學的思維提出應對並疏導上述情緒的方法,例如:可用音樂治療憂慮、減少焦慮;可避免與他人攀比來減少自我埋怨甚至怨恨;可透過節制不必要的欲望以達致平衡與和諧。 我贊同作者所言,負面情緒並非都是壞事,反而可令我們領略世界的豐富,並及時提醒我們避開潛在的危險。當負面情緒到來時,不必一味地「堵」,「疏堵結合」才是良方。 (原文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5年3月。)
super daisy
推薦
大粵菜
大粵菜
趙利平
趙利平的《大粵菜》是一部令人讚歎的作品,它不僅展現了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的獨特魅力,更深刻揭示了粵菜背後豐厚的文化底蘊。作者以其深厚的餐飲行業經驗,將這些美食的故事娓娓道來,使讀者不禁對粵菜產生濃厚的興趣。 作者帶領讀者穿越廣州的街頭巷尾,感受那如詩般的飲食文化。他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廣府菜的經典佳餚,如燒醉酒汾肉和荔蓉芋角,這些菜品不僅色香味俱全,還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情感。每一道菜都彷彿在講述著一段故事,讓人不禁想起家庭聚餐的溫暖和對美食的渴望。 除了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的介紹同樣引人入勝。潮汕的海鮮和客家的家常菜,展現了不同地域的飲食哲學和人文情懷。書中對這些菜系的深入分析,讓讀者感受到嶺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這種文化交融的魅力在他的筆下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 作者不僅關注食材的選擇和烹飪技術,更探討了飲食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他指出,飲食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更是文化身份的表現,引發我們的深思,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珍惜和保留地方飲食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每一道粵菜都在訴說著嶺南人的故事,反映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大粵菜》不僅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生活的著作。它引導讀者重新思考食物的美學,讓人理解到飲食的藝術在於用心與創意。作者成功地將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讓這本書成為對粵菜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Mybookone
推薦
順應節氣去養生
順應節氣去養生
韓旭
《順應節氣去養生》是一部結合中醫養生智慧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實用指南,聚焦於「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從情志、運動、飲食等多個角度,提供了超過百條貼近日常生活的養生建議,充分展現了「時間醫學」的應用價值。 所謂「時間醫學」,即本書的核心理念:中醫的時間養生學說,即「順應四時,調和陰陽」。全書圍繞二十四節氣,以細緻的章節設計,將每個節氣分為4至6條養生竅門,內容涵蓋起居、飲食、運動、按摩等多方面,並配有檢索式標題和實用圖示,方便讀者快速查閱與實踐。從立春的「養肝生陽」到大寒的「固陽潛陰」,每一個節氣的養生要點都清晰有序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人感受到中醫養生與自然節律的和諧之美。 作者韓旭為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具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不僅在老年病學和心腦血管疾病等領域頗有建樹,更以通俗化的方式將中醫理論融入日常生活。本書的實用性與科學性高度結合,展現了作者學術研究與生活實踐的雙重積累。書中對於飲食調養、運動健體、情志管理的詳細闡述,既符合現代人的養生需求,也體現出中醫「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例如,書中提到春天宜多吃甘味食物以養脾,夏天則應少吃苦味以防暑熱損傷心氣,這些建議簡單易行,卻蘊藏著深厚的中醫智慧。 《順應節氣去養生》的一大亮點在於其全面性與實操性。每個節氣都包含了具體的飲食搭配、養生功法與情志調整方法,並提供了詳細的按摩穴位指導與簡便的運動方式,如八段錦、太極拳等,讓讀者能夠輕鬆將養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而節氣灸、三伏貼等中醫特色療法的介紹,則為現代人提供了更多選擇,讓養生不再僅僅停留於理論層面,而是可以化為實際行動。 本書也對中醫節氣的歷史背景和科學原理也有深入淺出的解讀,從「四立」、「二至」到「二分」,再到節氣與人體生理節律的關係。這不僅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也增強了對養生規律的認同感。書中對於「時間醫學」的推崇,亦顯得極具時代意義,特別是在現代人生活壓力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順應節氣、調節身心的養生理念無疑能幫助人們達到更高質量的健康管理。 正如書中所倡導的——「順應自然,跟着節氣過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健康,而且充滿智慧。
Mybookone
推薦
封神演義(上下冊)(精裝金邊本)
封神演義(上下冊)(精裝金邊本)
許仲琳
文:李夢 蛇年春節,電影市場被一位「魔童」搞得好不熱鬧。不論是奇幻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抑或延續第一部傳奇敘事的《封神2:戰火西岐》,都免不了將他與龍王鏖戰、輔佐姜子牙助姬發討伐紂王的傳奇故事拿來大說特說。近些年,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常常被改編為熱門手遊或熱播電影,諸如哪吒、孫悟空等叛逆不羈又勇敢無畏的傳奇角色,更在網絡時代一躍成為網紅。  《西遊記》對於哪吒的描寫只是寥寥數筆,如想更了解這位「魔童」究竟法力與戰績如何,還是要讀一讀《封神演義》。此書寫成於明代,講的是3000年前武王伐紂的故事。太乙真人、魔家四將、千年狐妖、哼哈二將,各路神怪,升天入地,大顯神通,其中固然有邪不壓正的普適價值觀,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作者(一說是明代作家許仲琳)出神入化的想象。近讀香港中華書局去年出版的《封神演義》精裝版,刷金邊,配以書封紫色,尤其呼應書中瑰奇華麗的氛圍。 中國古代神話,論敘事之跌宕,論角色之生動、想象之豐富,絕不遜於《哈利波特》等等。期待未來有一天,「魔童」哪吒也能闖入外國小朋友的睡前故事中。 (原文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5年2月。)
super daisy
推薦
花開與敦煌:常沙娜眼中的敦煌藝術
花開與敦煌:常沙娜眼中的敦煌藝術
常沙娜
文:李夢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瑰寶。從4世紀到10世紀這600多年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社會風俗的變遷,都能在那些壁畫、彩塑和建築中找到參照與依憑。 近讀常沙娜著作《花開與敦煌》,從這位著名畫家及教育家的文字及繪圖中,親近敦煌藝術的恢弘神采。常沙娜的父親是被譽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少時她已跟隨父親在敦煌生活,日子雖過得貧苦,卻能見到千佛洞湛藍的天空、高聳的楊樹以及精美絕倫的壁畫。這些都給少女時代的她留下極深的印象,也註定了她與敦煌綿延一生的緣份。 書中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常沙娜的敦煌藝術小史,文字親切易懂,講述敦煌石窟藝術的歷史及保育;後半部分則是她的人生回憶,從跟隨父親由巴黎回到敦煌,到冒着嚴寒在莫高窟中臨摹壁畫,再到海外求學後回國傳承敦煌藝術。從常沙娜跌宕、多彩的人生經歷中,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她本人的苦辣辛酸,更是一代代敦煌守護人用熱情、執着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勇氣,對於敦煌藝術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鳴沙山、千佛洞乃至敦煌無數個寂冷的日夜,因為他們,才得今日面貌與風采。 花開蓮現,生生不息。 (原文刊於香港《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5年1月。)
super daisy
推薦
清明上河圖解碼錄
清明上河圖解碼錄
余輝
文:李夢 若說最近最熱門的電視劇集,非《清明上河圖密碼》莫屬。演員張頌文在《狂飆》中積攢超高人氣,又在此劇中將北宋大理寺一名唯唯諾諾的小吏趙不尤演繹得入木三分。加上白百何、周一圍等實力派演員加持,讓這齣改編自冶文彪同名推理小說的影視作品,甫開播已收穫眾多關注。而片中不時穿插的「宋潮小百科」,更幫助不甚了解宋史的觀眾,對於千年前的絢爛與荼蘼,多了不少直觀的認知。 《清明上河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這幅5米多的罕見長卷呈現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汴河兩岸的繁華場景。畫中有數百人物,行人、商旅、達官、平民,形形色色;還有數不清的茶樓、酒肆、商舖和府衙,洋洋灑灑,好不熱鬧。表面喧囂,實則在不少學者看來,此畫中暗藏玄機,可說是一幅「盛世危圖」,光鮮之下隱藏着北宋社會種種危機和困境。誠如作家余輝在其《隱憂與曲諫:清明上河圖解碼錄》一書中提到的,張擇端在畫作深藏層層密碼,試圖以「曲諫」的方式提醒彼時皇帝關注社會問題。 今人觀賞《清明上河圖》,往往讚嘆其布局精巧、人物傳神,而這幅傳世作品的意義,除可在繪畫層面探討,更應置於社會歷史學語境中深思。 (原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在島上讀書」,2024年12月30日。)
super daisy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