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集》閱時語 王晉光 評詩不易, 寫詩更不易。古人云: 「不有屈原, 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衷心感謝古往今來之作家, 我輩才有作品可校可賞, 可比可評, 旅途可以怡情, 閒居可以養志。然而, 自清末民初, 若干杏壇豪俠、文林義士, 群起破舊立新, 古文不復講求神韻框架, 因而廢棄傳統成規, 世人逐漸忘記古文需搖頭擺腦以配合語氣, 作品遂無復吟誦之美; 詩詞則以無句法、無押韻、無平仄、無限制為上乘, 於是乎, 人人可以出口而自言成詩, 家家可以高呼我乃騷人。偶或見官賈巨著, 真不知其新詩舊詩, 亦不敢問其有韻無韻, 惟惶恐以笑, 拱手甘拜下風而已。 余一生憂柴憂米, 質木無文, 是以無心提筆。囿於衣食所在, 曩日竟於上庠說詩, 多歷年所, 慚愧之餘, 偶或操觚, 成其一二, 難登大雅之堂, 是以未能成集。若見他人珠玉當前, 每每喜不自勝, 欣然指愛其佳句, 人或問之, 且道其一二, 亦樂事也。 一 遵循平仄格律叶韻 若作舊體詩詞, 必守其平仄叶韻。非求萬無一失, 蓋偶然出格, 不因辭害意,亦人之常情也。此《木蘭集》, 註明押何韻, 七律抑五絕, 篇篇如是, 是知作者心中, 謹謹於斯, 不敢逾越半步。若讀者不信, 可以據韻書以查閱, 取前聖以比勘, 則其耿耿, 可驗以證也。後生小子, 若初學為詩, 不妨師此法以入門。 憶昔講解詩選, 或有十年, 不合格者僅唯一人。課程終結而平仄未分, 此真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之類, 余退休在即, 唯寄望此女來年能遇高明以導其明辨慎思。蓋中文系標榜畢業者皆能作詩, 若平仄不辨, 如何寫詩? 雖我心戚戚, 憮然不安, 其於目標為本, 何可違良知以侵世道? 二 詩筆能舊能新 老瓶舊酒, 可值千金。然而, 何謂老, 何謂舊, 老舊至何程度, 方為合度, 方為至善, 恐亦無其標準可言。何況世事日新月異, 與時俱進, 乃萬物衍化之道。窮則變, 變則通。大變則面目全非, 小變或存其體貌。通變而能保留其神采筋骨, 則屬大不易之舉。〈雲端〉一篇, 見詩人神來之筆, 云: 光纖突破倍相親, 為入雲端享四鄰。 視像於今成顯學, 難分虛擬假還真。 此詩清新可喜, 可以為全書壓卷之作。新語如光纖、突破、雲端、視像、虛擬, 於二十八字之中, 所佔比例不謂不高, 而讀之仍能悠然而出, 配合傳統格律, 幾乎天衣無縫。 三 心思細密 〈新冠疫情十首〉應屬近期新作, 一事而居然能寫十首, 且非逐點舖陳之類, 則作者心思細密, 可以窺見。余特愛其五, 云: 歲暮蕭條獨嘯吟, 千年病毒苦相侵。紛紛亂象誰知曉, 異日歸來問野禽。 第一句「蕭」「嘯」並存, 略感拗口。「千年病毒」,一語令人動容。猶憶六十多年前, 初入小學, 聞校長幼沖之年, 父母死於瘟疫, 斯時無以為生, 一妹送人, 己身則寄籬舅家以成人。我堂伯祖有異姓養子, 夫婦皆亡於時疫, 遺一雛孤名建發, 由堂伯父撫養及長, 其後從軍。我輩太平日久, 世人多忘居安思危之道, 嗚呼哀哉。「異日歸來問野禽」, 然不知校長雙親當年(1927?)亡於禽流疫, 亡於鼠疫, 亡於雞瘟, 亡於豬瘟, 抑亡於西班牙流感? 其時武昌起義未久, 漢口之名尤大, 漢陽高樹尚存, 何至必待武漢成巿而歸諸病源耶? 「千年病毒」, 據二十四史檢之, 豈其罕見哉? 三 品評人物 自有個人風采 品評人物, 乃傳統詩家所好。然而品評之道不易, 古代聖賢早已言之戒之矣。 聖經云汝誰無罪, 乃可投石; 東阿謂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淑媛; 王安石一句人生樂在相知心, 邵某斥其無君無父, 何其嚴酷耶。蓋詩歌議論, 作者自有其性情寄意, 然讀者固未必同意。〈初訪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云: 霜天杳杳空嗟怨, 悵恨無常勿強求。寧忍尊前抛骨肉, 莫教死別哭墳丘。 雲開朗月風憐影, 春滿華枝客泛舟。若問慈悲應是愛, 滔滔世事眾生愁。 姑不論詩人感慨所在, 且說「寧忍尊前抛骨肉, 莫教死別哭墳丘。」憶多年前嘗講解豐子愷紀念弘一法師文, 李叔同奉母甚孝, 自天津移居滬上, 不敢稍離, 母卒, 扶柩回津守喪畢, 始渡東洋留學。然而其去國也, 固不得不遠離骨肉。尤有甚者, 自扶桑攜妾返國, 一日思出家, 即不顧佳人哀求, 毅然遣妾回歸。數年前, 我到弘一法師塔前, 忽想起一事, 頗覺惶恐不安。羅時憲老師解經嘗談及李叔同出家, 老師頗不以為然。 大丈夫臨危舍生以救國, 不得不然, 惟抛妻棄妾及子, 使伊人黯然返國, 雖釋迦牟尼有前例, 時至今日, 世間講女權人權平權, 未救人先傷人, 其事諧乎? 其心忍乎? 人生處世, 何者是善, 何者是惡, 有時難免見仁見智。末句「滔滔世事眾生愁」語容歧義, 言李叔同以慈悲愛心, 為滔滔世事為眾生而愁, 亦可云, 雖李叔同以慈悲愛心修行大乘功德, 然而無改世道, 今日眾生仍需為滔滔世事而愁。悟性強之讀者, 或可別尋第三解。 集中諸作, 另一特別欣賞者, 乃《沙田車公廟》詩: 車公德望滿田疇, 鐘鼓無聲水自流。 塵海千年興廢事, 獅山一笑古今愁。 回看好景悠悠樂, 誤入迷途夕夕憂。 極目城門河曲處, 雲霄萬里鶚橫秋。 深圳巿地下火車路有車公廟站, 然則車公福蔭所至, 非特香海一隅。雖車公廟數量遠不及天后宮, 且後人誌其姓而遺其名, 使人訝異不已, 然而天后與車公皆以蒼生社稷為念, 其心則一, 其道無別, 蓋其德澤自北而南, 如錢穆, 如李應林, 如陳炳權、王裕凱、王淑陶、王文袞諸人, 無不如此, 此地無賴, 特鄙視自北南來者斥之曰「汝曹大陸人」。我自閩而粵, 藉督課以糊口, 雖然無功於世, 仰望前聖諸賢, 亦以身為「大陸人」而自傲。 四 建議 每篇作品, 若能記下寫作日期, 可使讀者考量背景, 具備線索以豐富想像空間, 從而增強探討之信心。 若能註明具體事項, 於泛論之中, 可從大共名中圈示特定範圍, 實有助於正確理解。如〈新冠疫情十首〉其四「悼醫師」, 內地因疫而亡之醫師不止一人, 印尼, 菲律濱, 乃至歐美各國, 醫生因診治此症而死者無數, 悼一人與悼萬千人, 意義自有不同, 想醫者舍生取義之精神, 應無差別, 與乎他人舍生我則罷工以避險之心, 固然別若雲壤, 惟若因某一人而特別感動, 則不妨註明其事, 以歌之頌之, 演之揚之。 2020年11月11日